文学头条 | 海德:捕蝉记
狼山脚下的乡村,虽然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居住简陋。房前屋后、河哔沟旁,绿树成荫,正是蝉栖身之处。蝉,又名“蚱蝉”,因整天“知了、知了”叫着不停,俗称“知了”。狼山附近的人们叫蝉为“借力”,这是同音字,犹如英文中音译。南通话就是这么奇怪,可以说可以讲,真正文字书写,却找不着出典,无法规范,只得以同音字代替。蝉,根据南通口音,有人写成“假䗜”,有人写成“贾粟”,也有人写成“假力”,五花八门,各含其意。我写成“借力”,只是借“蝉”之力,抒发对于曾经的夏天怀念之情……
夏天,最节省衣服的季节,我们男伢儿只穿条短裤头儿,整天打着赤膊光着䐚。吃过中饭,小伙伴们裤头一脱,跳到长沟去游水。累了,拿扇堂门放到大杨树下睡午觉。手搁在脑袋下,翘起二郎腿,两眼望着杨柳枝空隙中的天空。柳枝无精打采地低垂着,纹丝不动,没有风啊!风吹杨柳才能婀娜依依才能细腰轻摆才能风情万种……太阳火辣辣地晒着,阳光如万花筒般穿杨穿柳,让眼睛睁不开来,地上热浪滚滚。“知了知了……”“借力”,也就是蝉,拼命地鼓噪着,蝉声高一阵低一阵,无休止地如江潮四方八方涌来。身上汗水流淌,心里烦躁不安。眯着眼睛睡会儿吧,自己安慰自己。正迷迷蒙蒙的时候,突然觉得下雨了,雨点都滴在脸上了了。睁眼一看,万里无云,连块乌云都没有,哪来的雨啊?脸上水滴可是真的,哦,明白了,是声嘶力竭的“借力”撒的尿。真不知趣,叫得让人烦透了,还随便撒尿糟踏我们,等着,给你好看!我翻身起来,叫上“野侯”,开始了“捕蝉”的行动。
我们找来一根细而长的青竹竿,到房檐墙角找蜘蛛网,绞褢在青竹的顶头。大家平时看到书中画的捕蝉插图,小孩子是举着三角形的布袋,那是后来的事。正值计划经济时代,买布凭布票供应,衣服都没得穿,哪有多余的布做布袋捕蝉?就地取材,农村里人家房前屋后长些青竹子,又叫“竹园”,规模小,称不上竹林。秋天,竹叶枯黄了,把长长的高高的粗粗的竹子砍下来,可以做晒衣晾被的竹竿。选择直的光滑的作撑船的篙,水乡运载货物,除了手推车,就是方便快捷的小木船了,靠船插篙,“小船儿划过波浪”,驶向目的地。春天,一场春雨过后,竹园里纷纷冒出尖尖的嫰嫰的竹笋,于是产生了一句千古流传的成语“雨后春笋”。挖回家改善伙食,做成美味佳肴,全家好好享受春天的味道……我们孩提时代,竹竿,除了当马骑,还可以钓鱼,最好玩的是用来捕蝉——只有一支光秃秃的青竹竿,这是最原始的捕蝉工具。看似什么也没有,其实藏着秘密武器——蜘蛛网,是蜘蛛织成自我保护的网,粘贴的丝构建成密密麻麻的网,谁要侵犯它就被粘住,越是挣扎越粘得牢,于是诞生了一句成语“自投罗网”。我们青竹竿顶头不止裹了一张蜘蛛网,一张太势单力薄,而是好多张,层层叠叠,犹如胶水一股,粘住别想逃脱。捕蝉,这是“书面语言”,狼山脚下的我们叫“得借力”,就是“粘借力”。我们手持青竹竿,在树下寻找目标,与树皮颜色相似的“借力”昂头挺胸地卖力鼓噪着,我们偷偷地悄悄地把青竹竿向目标靠近。“借力”毫无察觉,还以为风吹来的一根青树枝呢,“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竹竿快速逼近……“借力”意识到危险,已迟了,它的翅膀被紧紧地粘在竹竿上,折了翅的“借力”随便怎么“借力”、怎么挣扎都无济于事了!乖乖成了了我们“秘密武器”的俘虏。“得借力”有技巧的,从蝉的尾巴靠近,就会前功尽弃,竹竿飞快地逼近目标,产生的风让蝉意识到危险,展翅高飞,“吱”的一声,就飞得无影无踪了。我们瞧准蝉的头部,直接预测起飞的方向,快速扑向蝉。蝉欲逃命,刚张开翅膀就被粘住了,再也没有逃生的机会了。
(相关资料图)
信佛的母亲看到我们“得”了不少"借力”,心疼不已,狠狠地呵斥了我一番,“借力”也是一条条生命,就这样被你们扼杀了,你知道它活得多不容易?我小眼看大眼,摇摇头,我真的不晓得。我只知道它叫得太烦人,夏天已经闷热得让人够烦躁的,它还火上加油,白天黑夜地叫着不停……母亲告诉我,“借力”是昆虫中活得最长的“寿星佬”,大部分活在黑暗中,幼虫成蛹时钻进泥土里,最长潜伏达到三四年,有的时间更长,被称为昆虫中最伟大的“潜伏者”。现在有些电视连续剧中敌我双方执行什么“蝉计划”?斗智斗勇,你死我活,这种名称可能就是从这儿来的,考验地下工作者的潜伏能力,歌颂革命人的英雄主义。
每年梅雨季节,雨水充沛,泥土变得松软,靠近树木的地方,肉团一样的蝉蛹,趁着黑夜从土里钻出来,爬到树根上。沿着树干向上攀登,到了一定高度,停在那里开始“金蝉脱壳”。脱壳过程是私密的,犹如脱胎换骨,不容易被人看到的。你明明看到是一只蝉爬在树上一动不动,过段时间不经意地再去看,已经是一个蝉壳了。刚脱壳的蝉软软的,是不能飞的。只好爬到树的更高处,养精蓄锐,等翅膀硬了,才可以飞向更广阔的世界。背壳从淡黄色变成黑褐色,日益坚硬起来,颜色和树皮相似,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蝉,形状如蟋蟀,只是体积大了几倍,我们小时候称之为“树上蟋蟀”。蝉,地下蛰伏好几年,在太阳下存活时间,只是在夏秋之际的几个月,犹如“昙花一现”。所以,它分秒必争的亮相,引起世界的注目,于是不停地扯着嗓子放声歌唱,让躁热的夏天变得愈加热闹分外热烈……
小伙伴野侯把“得”来的战利品——“借力”带回家,在烧饭时放到灶膛里,这是最原生态的烧烤,那个香,野侯说“吃了打嘴都不放”。还带了几只给我尝尝,黑不溜秋的,确实是香,我听了母亲说的话,却没有吃。野侯说,死都死了,不吃白不吃,营养好得很!我仍然不为所动,坚决不吃。野侯也不客气,三下五除二,剥掉硬壳,把蝉肉扔进嘴里吃得那个香,胜过山珍海味……蝉肉,就是蝉尾部那一小块,浓缩的都是精华。据说,蝉的全身都是宝,其营养成分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蝉性寒、味香,能够散风清肺、解热定惊等功效,适宜少儿惊风、风热感冒等患者食用。嗯,野侯还吃对了,怪不得他的身材长得比我壮实,平时也少病少痛,什么都吃,他的食口粗,营养丰富啊!
蝉壳,可以制作中药。我们穿梭在树木之中,寻找蝉壳,卖到药铺,換些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有时我们也“潜伏”起来,当上了一名侦察兵,干啥?有句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于好奇心,我想看到这样的场景再现,那将是非常有趣而刺激的……蝉,爬在大树枝桠,高高在上,螳螂望“蝉”兴叹,百般无奈。螳螂,肢体瘦长,是虫类中的“长颈鹿”,颜色葱绿,和瓜果叶形同一色,不仔细分辨,还真看不出来。螳螂为什么要捕蝉,难道有什么深仇大恨?我们觉得不应该啊!它们之间没有利益之争,怎么就萌发了生死之战呢?再说,蝉,硬壳裹身,犹如刀枪不入的装甲车。“螳臂挡车,痴心妄想”,螳螂捕蝉,谈何容易?有一天,我终于看到螳螂捕蝉的场面:一只蝉从树上飞到我家的黄瓜棚上,绿色瓜叶浓如树荫,蝉以为到了清凉世界,亮起嗓子歌唱,也许是呼喊同伴一起过来……没想到危险迫在眉梢。一只螳螂藏在黄瓜叶中,同是绿色,防不胜防。“踏遍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螳螂看到猎物就在眼前,喜从心生,跃跃欲试。蝉,沉浸在自己的歌声里,没有丝毫的防备。螳螂乘其不备,突然展翅攻击。“吱……”的一声,蝉,闪电般地飞走了,原来蝉不是大意,而是“将计就计”,让你望得到却得不到,螳螂“竹篮打水,一场空欢喜”。后来,我也发现螳螂攻击蝉的情景,它用长臂撕扯蝉的薄而透明的双翼,没有了翅膀的蝉,只好在地上打滚。螳螂好像打了胜仗的将军,得意洋洋地欣赏蝉如跪地求饶的惨状……我期待看到“黄雀在后”的精彩,一年没见着,几年没见着,几十年没见着,直到现在都没见着,我不得不怀疑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真实性?!
“ 知了,知了……”
窗外的蝉,又叫了。——今年,最热的“三伏天”又到了。
作者简介
海德,文化学者、作家、资深媒体人,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大学文化,文学学士。曾在《人民日报》《文艺报》等全国报刊杂志发表新闻文学作品200余万字,多次获奖,著有散文集、报告文学集多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