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富士康员工大幅减少,周边商业街冷清,而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当前速讯

2023-04-21 17:02:25 来源:罗sir职话

要说国内最大的工厂,郑州富士康一定能够排的上号,作为富士康最大的工厂之一,郑州富士康巅峰时期增有近30万的员工,如今随着去年的疫情影响,加之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这让苹果加快了供应链迁移步伐,随之而来的,就是郑州富士康园区员工大幅减少。

早在之前,我就不止一次说过富士康对于国内制造业的重要性,我们也几乎找不出能够替代富士康的类似“超级大厂”,巅峰时期富士康在国内的总员工人数高达百万,间接带动周边的商业街就业人口,总养活人口至少高达千万。

尽管富士康很重要很重要,但眼下,或许是到了富士康陆续撤产的时候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随之而来的蝴蝶效应,同样也值得我们重视。

富士康位于郑州科技园的员工数量大幅减少,这直接就导致了附近的商业街受到波及,不仅街上空荡荡,甚至一些店铺也挂出了出租、转让的信息。

根据第一财经的报道,位于郑州市航空港区凌空街的豫康新城,是富士康郑州科技园的配套生活区,也是十多年前富士康入驻港区后,最早承接富士康员工的生活居住区之一。

建设于2010年9月的豫康新城,以商业街为分界线,分为南区和北区,共有五十多栋居住楼。

在郑州富士康工作快十年的一些工人说,过去在富士康的用工高峰期,曾有近10万人的外来工人,庞大的人流也为当地带来了许多商机,在长度约1000米的两条商业街上,分布了100多家店铺,其中以饭店、餐馆居多。

根据一些在附近做餐饮的老板所说,豫康新城前些年入住员工数量多的时候,面馆生意很好,每天的营业额有两千多元人民币,到了周末生意则更好,扣除房租、工资、食材费、每个月能有两三万的利润。

不过现在,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目前的豫康新城商业街,街上几乎看不到什么人,店铺也几乎都是闭门停业的状态,甚至还有一些店铺挂出了出租、转让的信息。

而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富士康郑州科技园的员工数量减少了。

富士康郑州园区高峰期有30多万员工,如今仍在岗的富士康员工比年少少了一半多。

往年的三四月份一直都是富士康的用工淡季,但今年的淡季,人又比往年少得多。

其中一个原因是去年的返费高,导致很多人来到富士康做工,但今年富士康在完成订单交付后,降低了返费,于是很多人就离职了。

另一个原因则是,现在富士康的一部分车间新品还在优化开发阶段,没有什么排配,用工量自然也就少。

而长期来看影响最深远的一个原因,那就是部分产能转移到了印度等地之后,这减少了郑州富士康对当地工人数量的需求。

根据外媒的报道,富士康计划逐步把印度等地的产能增加到30%甚至更高,虽然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多年的时间,但长期来看,国外的产能增加,对应的必然是国内的产能减少,这也意味着,长期来看富士康国内工人的数量还会继续呈下降趋势。

过去富士康在印度也建有代工厂,但一直以来规模都很小,而且主要代工的是小米手机,如今随着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印度扩建力度越来越大,如今也已经开始代工生产苹果手机。

订单走了,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富士康郑州园区员工数量的减少,多位富士康在职员工透露,目前仍在郑州富士康园区上班的员工,仅剩六七万人,这和郑州园区巅峰时期相比,几乎是腰斩。

不过好消息是,供应链的转移往往是漫长的,这个过程必定是抽丝剥茧的,对于国内的就业环境而言,我们完全有充足的时间去慢慢适应和调整。

哪怕富士康每年的产能往外转移5%,对应来说也足够宏观就业市场去吸纳和融合。

但不好的地方在于,叠加今年较高的青年失业率,这大概率又会反过来导致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以及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根据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来看,16-24岁的青年失业率接近20%,按照我们14亿人口来算,有数千万的青年劳动力没有工作,如果以今天的一个一线城市来计算,哪怕是北京成都重庆这样的大型人口城市,也不过两三千万。

而待就业人口如此之多,叠加富士康产能外迁的影响,未来几年来的就业环境,大概率会继续严峻。

加之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刷新历史新高1158万人,这无疑又会增加青年就业的难度。

在双重不利因素的叠加之下,青年失业率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还会继续高涨。

年轻人一直以来都是消费的主力军,尤其是在餐饮和酒水、娱乐等方面的消费,年轻人的频次相对来说要高得多,但如今叠加就业的困难影响,这必将导致未来的国内消费水平出现一些失衡。

总体来看,考虑到未来数年内不太可能有突然吸纳众多就业的新兴行业和岗位出现,因此青年失业率问题,可能会长期困扰我们。

很多人把2008年的雷曼兄弟倒闭,视为金融危机的“开山虎”。

其实在就业领域内,一个巨头的突然倒下,可能也预示着某些危机,尤其是一个超级大行业的突然消失。

早在2021年“双减”落地后,我就曾预测,这个相关从业者数千万、行业规模几千亿的教培领域突然消失,为其买单的必定是宏观市场中的每一个人。

是的,你没有看错,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其买单,承担成本和代价。

原因其实很好理解,就如同富士康的重要性一样,一个巨头或是行业的突然消失,并不意味着更不代表着该行业的从业者也消失了,相反,他们不仅没有消失,而且迫切需要一份工作来养家糊口,维持生计。

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势必会挤压其他行业,这就会带来两个后果,第一个是导致其他行业的竞争加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卷;第二个后果则是引发供大于求的现象,从而导致我们每个人的收入或多或少出现下降的趋势。

这两个后果我们也很好理解,一座城市一条商业街,本来只有两家面馆平安无事,两家面馆都有不错的生意,区别只在于一家生意好点,一家生意差点,但都能够赚到钱,只是赚多赚少的区别。

但突然,由于大量的人没有了工作,失去了收入来源,于是选择来到这条商业街做生意,开面馆,这个时候,面馆就不再是赚多赚少的问题了,而是赚不到钱甚至是亏本倒闭的问题了。

这个是竞争加剧带来的钱更难赚了,生意更能做了。

与此同时,对用人单位来说,就业市场突然涌入了大量的求职者,而岗位只有那么多,这就出现了供需失衡,供大于求,这个用人单位会怎么做?

除了提高招聘条件之外,例如原本大专就可,现在必须要本科,原本三十岁就可,现在必须要28岁,除此之外,薪资还得拉低,因为你不做,看不起低薪,总有其他人没存款要还房贷的人不得不做。

这就是供需失衡导致的,给用人单位更大的寻租权,用人单位在原本相对平等的劳资关系中,必然会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但这对求职者来说,当然就是非常不好的一件事。

换言之,今天的就业问题,源头其实早在2021年就已经显现出来了,只是当时处于疫情期间,大家的出行不便,感受没有那么深,如今解除了各种限制,大家找工作的需求一下子被释放出来,但如今的就业市场,早已经不是五年前的就业市场了。

人没有变,但市场却出现了巨变。

而这种巨变,等我们普通人感受到的时候,其实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了,这是自上而下的传导链条。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有一种心悸的感觉,这是一种对危机来临时的那种不确定性以及感到后怕的生理现象。

消费不足,引发企业缩减产能,企业缩减产能必定会降低招聘需求,反过来又会导致消费不足,随着越来越多的就业难问题涌现出来,人们的不安全感会更大,这又会导致人们把钱存在银行而不是去消费。

这几天一位学者李稻葵老师建议应该发放5000亿的消费券,以刺激消费,这个道理我认为是没有错的,5000亿的消费券发下去,只能用来消费,且具有时效性,不设置门槛和代金券的情况,理想状态下,这5000亿至少能够带动上万亿的GDP,而考虑到转换效率,这上万亿又能够拉动至少3000亿的税收。

但考虑到我们从来没有这个前提,从来没有过这个动作,因此这5000亿的消费券,我看是不太可能会发下来。

真要发,也会像过去那样由地方发放,且还有消费门槛,例如满600减200,这样的消费券,吸引力当然是大减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年人们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其实已经在增加,而不是减退。

一个最有利的证明就是,截止今年2月末,金融机构收揽的国内居民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了128.19万亿元,这一规模较去年底新增约7万亿元,较2021年底新增24.8万亿元。

也就是说,今年前两个月时间里,国内居民每天往银行里存了1208亿元,存钱而不是消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而这一行为的背后,也多少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

除此之外,在存款结构上,非活期存款比例持续增加,已经2.3倍于活期存款,达到89.36万亿。

至此,中国居民储蓄接近130万亿元,其中有89.36万亿元都是非活期存款。

钱不仅存的多,还大部分都是非活期,这些数据都表明,只有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不安感增加的时候,储蓄才会高涨。

叠加前面所说的青年失业率接近20%、富士康员工大幅减少、一个大行业的消失、今年毕业生1158万,我们就不难想象,未来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到底有多严峻。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标签: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