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激发课堂活力_环球今亮点
以项目赋能核心素养,用教研点亮未来课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式学习让更多师生增进实际获得,携手共同成长。
促进学科融合
【资料图】
萌娃“种兔”“乐”学在课堂
“兔子怎么还能种啊?”“只有种子才能种啊!”一年级的“小豆包”们睁大好奇的双眼,原来种出的“兔子”是一种多肉植物。
这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京西分校一(3)班的数学课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比较意义下的减法”,李慧老师结合学校开展的“兔兔节”活动,创造性地设计了种“兔子”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需要种子和土壤”“需要花盆”……同学们积极讨论着种植知识。听过同学们的讨论,李慧老师拿出自己制作的花盆,这些花盆是由用过的酸奶盒和塑料瓶改造而来的,在教学中传递环保理念。
接下来,李慧老师继续引导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比如,她在现场准备了11份种植包、7个花盆,进而向同学们提出问题:还需要几个花盆?同学们于是运用画图的方法自主探究,展开小组交流并与全班同学分享,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后,为了养好“兔子”,同学们有的查找资料,有的去问家长,有的向科学学科老师请教。据悉,同学们还通过撰写观察日记,发现“兔子”成长中的新问题,记录自己种“兔子”的故事。
目前,学校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要求,基于学生好玩、好动、好奇的年龄特点,在郑瑞芳校长的指导下,开展系列主题式、项目式课例研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养。
加强研修交流
教师热情赋能课堂提质增效
今天的课堂有些不同,坐在讲台下听讲的都是老师。在北京市第十中学高中部报告厅,初中部、高中部和长辛店第一中学的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百余名老师聚在一起,开启项目式学习校本研修活动。
活动中,物理教师赵彬斌以《项目式学习认识》为题首先分享了将初中物理中“运动和力、简单机械、磁现象”三部分内容有机串联进行项目式教学的设计思路。随后,化学教师王兴芳结合教学微项目《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从具体学情入手进行了介绍。
“学生以主人翁身份参与到校园杨树飞絮问题的解决中来,进行充分的学习调研后设计可行性方案,接着采取可实施的行动真正解决问题。”生物教师许鑫从学生关心的生活实际入手,以《治理校园飞絮》为题对项目背景、项目目标、项目策划、项目成果、项目设计和项目评价进行说课,调动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难题的积极性。
之后,参会老师就项目式学习展开分组讨论,针对具体问题和各种观点共同交流、相互启发。
活动期间,学校还特别邀请首都师范大学黄燕宁教授作报告和点评。黄教授鼓励老师们多阅读、多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用实际行动研究课堂,指向核心素养,不断提升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能力。
深化协同育人
“河长”老师进课堂助力学习研究
“我们在河里捞到了棒花鱼,通过研究了解到棒花鱼一般生存在水质亚健康的河流中,生物是检测水质的好帮手!”北京十一学校丰台中学的聂文笛同学分享着颇有收获的探究之旅,“‘河长’进校园拓宽了我们对凉水河的认知。”
此前,同学们发现校园周边的凉水河河段水体浑浊,便提出了如何改善水生态系统的问题。于是,学校决定构建跨生物、物理、地理、美术学科教师共同体,开发《凉水河水质改善》项目式学习课程,设置项目式学习教室,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以此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通过实际行动保护环境、爱护河流,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主动探究精神,提升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
为了帮助大家深化对研究项目的理解,学校专程邀请北京凉水河管理处主任郝相如和北京市水文总站水生态科博士杨蓉来校授课,课堂上,“河长”老师郝相如着重讲解了北京水资源情况和凉水河环境概况,杨蓉博士科普了水生态监测健康评价及在凉水河的应用。他们还带来了图书、宣传手册等学习材料,为助力同学们凉水河生态环境改善行动提供多元化思路与专业支持。
“项目式学习让我们对身边的实例进行深入研究,使学习更有趣味性,也开阔了眼界!”孙慧岩同学说道。
标签: